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20日至25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纸锋生花”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孙帅的带领下,赴张家口蔚县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的调研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青年视角赋能非遗传承”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技艺学习、创新设计等方式,探索传统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新路径。

刀镂乾坤存古韵 巧手新思续文脉
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的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重彩点染式民间剪纸,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活化石”。其独特的工艺、绚丽的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其成为北方剪纸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在“中国剪纸第一街”,对蔚县剪纸非遗传承人高岩(高佃新之子)进行专访,并学习 “画样、拔样、配样、熏样、订纸闷压、刻制、染色、分检装裱”七大工序,深刻领悟“三分刻,七分染”的技艺精髓。团队成员们体验刻制过程,在刀锋与宣纸的交织中,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匠心与坚守。







传统现代巧融合 创新设计展活力
在对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中,团队深入了解到传统剪纸题材(如戏曲人物、吉祥纹样)虽承载文化内涵,但与年轻群体的审美需求存在距离。对此,团队提出“非遗年轻化”方案:将剪纸元素融入当下流行的潮品设计,比如与奶茶品牌、服装品牌展开联名合作,剪纸盲盒;同时尝试结合动漫形象创作,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展示,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让这项指尖艺术在青年接力中焕发新活力。高岩师傅对队员们的创意高度认可,并分享行业困境:“手工剪纸耗时高售价低,而机刻品量产低价冲击市场。”这一现实问题激发了团队对非遗市场化路径的思考。

博物馆藏岁月痕 古艺新声话传承
蔚州博物馆珍贵的史料勾勒出剪纸从农耕窗花到现代文创的演变历程。队员们通过珍贵的史料和实物展品,系统了解了蔚县剪纸从农耕窗花到现代文创的发展历程。博物馆运用3D全息投影技术展示的传统剪纸制作工艺,为队员们后续的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启发。通过参观学习,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挖掘其文化内涵,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非遗保护不仅是技艺的留存,更需与现代生活融合,以“古艺新声”的思路让传统与当代生活对话,通过创新表达让剪纸从民俗符号变为文化潮流,这正是传承非遗的新路径。




助残传艺双赋能 青春接力向未来
在中国剪纸第一村,队员们参观了马成厂长创办的蔚县阳光家园残疾人剪纸培训基地。该基地通过帮助残障人士掌握剪纸技艺,实现就业增收,尽管剪纸市场并不景气,但他们仍然坚持用刻刀刻出希望。马成厂长表示:“非遗不仅是手艺,更是照亮生活的光”。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让队员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多元价值——让非遗走出展厅,融入生活,在赋能社会中实现活态传承。


青春聚力再出发 非遗传承在路上
通过六天的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推进"校园非遗桥梁计划":开发系列非遗文创产品,打造"非遗创新工作坊",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努力将新鲜血液注入传统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中,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碰撞出新的火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终审:党委宣传部